为提升新入职教职工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助力他们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站稳三尺讲台,顺利开启教育生涯新篇章,11月5日,学院在9教106开展2025年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新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系列讲座,邀请外国语学院教师高子琳和城市建设学院石晓娟作课堂教学经验分享。全体新入职教职工参加讲座。

高子琳,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校级教学名师,学校翻译小组负责人,入选学院首批骨干人才计划,七次获评性吧
“优秀教师”称号。作为副主编编著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主持局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校级以上项目8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比赛奖项1项、司局级奖项7项;指导青年教师在厅局级教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累计获厅局级及以上奖项18项;两次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高老师以“明道、精术、修我——高校新教师的修炼之道”为题,凭借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分享,深入剖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与BOPPPS教学模型在教学进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实施要点,为新教师们构建了清晰的、实用的教学设计框架。同时,高老师围绕“教学之‘我’”这一核心,深入探讨了教师的修为与成长路径。她指出,高校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向同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还要从学生身上获取教学的反馈与灵感,更要积极跨界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边界。此外,高老师还鼓励新教师们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有个人魅力的优秀教师。

石晓娟,副教授,城市建设学院工程造价教研室主任,曾获性吧
“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首届骨干人才计划“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1门,主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1篇,EI4篇,中文核心3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天津市教科研项目,指导国家级、市级等大创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获奖二十余项。
石老师以“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新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为题,详细地阐述了新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系统性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针对新教师面临的内容焦虑、互动尴尬、节奏失控、评价模糊四大挑战,石老师以学情分析、目标设计、互动设计、节奏管理、评价反馈五个关键动作为破局之法,让教学有的放矢、精准反馈。此外,她还分享了三个课堂呈现与互动的实用技巧,她认为,教师的“舞台”表现力能够吸引学生目光,合理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应对“意外”情况则能展现教师智慧。这些策略与技巧,为新教师搭建起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桥梁,助力他们在教学之路上稳步前行,早日站稳讲台。

在本次培训中,两位老师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慷慨地分享了自己从教多年积累的宝贵“教学干货”,鼓励着新入职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未来,学院也将持续加大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力度,不断优化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保障新入职教师在未来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学院教育事业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推动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